长宁虹桥这个地方不得了,吸引央媒纷纷关注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光明日报》头版、《中国青年报》、求是网、《中国妇女报》……近期,中央媒体纷纷聚焦报道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幸福养老”的“虹桥style”备受关注。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点击观看新闻内容
“我欢喜写字。”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楼,正在练习书法的87岁老先生唐培鑫对入住不久的养老院很满意,“女儿安排我在这里,挺好的。
”在上海这座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全市户籍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在2019年年底已达518.12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5.2%。按照养老服务既是大民生、也是大产业的思路,上海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提升养老服务的设施、功能、行业质量、队伍水平、支付能力和市场活力,为全市老年人织就一张社区“幸福养老”服务的大网。
嵌入社区的为老服务
看病不方便、住敬老院难、好的老年餐少……在长宁区开展的全区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养老服务需求调研中,排在前几位的需求集中反映了养老服务面临的状况和改革方向。
面对超大型城市寸土寸金、老年人高度集聚的特点,上海在全国首创,把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作为大城养老的首选模式。2019年11月,《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工作指引》出台,推进各街镇“15分钟服务圈”布局,重点建设集日托、全托、助餐、辅具推广、医养结合、养老顾问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就是这样一家一站式养老中心。
记者在该中心一楼的“悠乐茶餐厅”看到了一周早中晚餐的菜谱,南乳小肉、糖醋鱼块、番茄炒蛋、鱼香茄子、丝瓜蛋汤……菜品丰富,荤素搭配,价格适中。“小区里很多老人都跟我一样,只要有空都会来这里吃饭。现在天气热了,素鸡、清蒸鱼、炒蔬菜等比较清淡的小菜会多一些,符合我们的胃口。”家住附近的74岁阿姨范根娣告诉记者,这样既省去了烧饭、洗碗的时间,也降低了老人在买菜、烧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
现在,上海已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68家,实现街镇全覆盖。其中,以短期住养照料为主的长者照护之家187家,提供白天照料的社区日间服务中心720家,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020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6150家。由此,一个遍及街镇、居村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每一位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对老人尤为尊重、耐心。”一位老人在给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感谢信中写道,“为老者服务,实属不容易。博大善心,功德无量!”
关心关爱认知症老人
“兰花指、兰花掌、兰花拳。”7月16日上午,上海虹桥街道认知症大使、昆曲演员赵津羽在社区为老年服务中心指导认知症老人手指动作,“加大难度,一个手兰花指,一个手兰花掌。”
在老年人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受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症的影响,会慢慢忘记是否吃过了饭、回家的路怎样走,甚至忘记自己是谁。而且,伴随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认知症发生比例显著增加。据长宁区开展的覆盖2.4万名老年人的筛查结果,社区老年认知障碍发病率约为7%。
如何让认知症老人有更美好的晚年?如何减轻认知症老人亲属的照护负担?如何消除社会对认知症老人的歧视和误解?2019年9月起,上海在全市28个街镇开展首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致力于认知障碍在社区的早预防、早发现,开展非药物性干预,营造关注、关心、关爱认知障碍老年人的社会环境。长宁区在上海首发《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标准》和《社区和居家认知障碍照护规范》,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实现9街1镇全覆盖,引领打造涵盖社区宣导、早期筛查、社区预防、家庭支持、专业干预、照护机构入住等针对认知症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我们的活动主要有韵律操、音乐、涂色、园艺、猜谜、计算等几类。”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的社工费超向记者介绍,“其实这些老人的朋友圈很小。小组活动最核心的功能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社工怎么样引导老人和老人之间有一些更好的互动。
”虹桥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专为认知症患者设立了“记忆家”家庭支持中心,配备有线上康复健脑游戏,老人们可以像年轻人玩游戏那样点击屏幕、摇动操作杆,以锻炼老人反应力、记忆力等。此外,昆曲、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被引入认知障碍干预中,受到老年人喜爱。
一位社工说,让每一个老年人有美好的晚年,让我们有可期的未来。
点击了解“长宁虹桥”更多资讯: